心靈病房》〔Wit〕這部HBO自製的電視電影,實在感人!它的生死哲學和人生觀充滿了智慧,沒有任何的作作和刻意的催淚,讓觀眾感動的,不光是那些小動作,更是那些沒有動作的寧靜與安祥。
IMDB:8.0 爛蕃茄:75%
電影的架構出乎意料的簡單,片子一開始,艾瑪湯普遜〔Emma Thompson〕就得知自己得了癌症,住進醫院開始接受實驗性的治療,故事,就是她在這段期間的想法和心境改變,人物,除了她之外,只有一個主治醫生克里斯多夫洛伊德〔Christopher Lloyd〕、實習醫生強納森伍德沃〔Jonathan M. Woodward〕、護士奧德菈麥當勞〔Audra McDonald〕。 和倫理有閞的想法
電影跟著艾瑪湯普遜走,大部份的時間是她以對著觀眾說話的方式,把她的思想傳達出來,夾帶著過去幾個重要思想時期的回憶,方式有點類似伍迪艾倫〔Woody Allen〕的電影,會以現在病人身形替換到過去自己的位子來演出,並不時跳脫電影向觀眾解釋。
感覺很無聊?一點也不。
艾瑪湯普遜是一個研究十七世紀古詩的教授,專長是 John Donne 的詩,John Donne 的詩,在談論生死時,有著相當複雜的哲學在其中,艾瑪湯普遜以前的啟蒙導師伊蓮艾特金〔Eileen Atkins〕曾就字面上漂亮地分析了 Donne 的詩句給艾瑪湯普遜聽,她說,在 Donne 的詩裡,死亡,是一個逗號,一個暫停(Death is a comma, a pause.)。火行者非常喜歡她對這些符號的解釋,但最終,伊蓮艾特金還是告訴艾瑪湯普遜,不要到圖書館,到外面走走,才是體會這些詩意的最好方法。
把自己投入 Donne 的文字當中,艾瑪湯普遜是個很厲害的教授,也有著不服輸的個性,因此電影的前半,在接受治療時,艾瑪湯普遜的態度相當有趣,她有種看透生死本質的幽默感,加上她的文學背景,聽她描述她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,絲毫不乏味,你可以對她的知識懾服,也可以對她的樂觀佩服。
然而,一個人,能堅強多久?最後一道防線,何時會被攻破?
在冰冷的文字之中,艾瑪湯普遜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。她要的,不是更多的技術名詞,或是醫生對治療方法的遠景,僅是…一點點的人性關懷。
本來,你已經被艾瑪湯普遜說服,她透過 Donne 的文學來看世界,別有一番風味,但後來,過了那條絕不流淚的界線,艾瑪湯普遜是如此地脆弱,此時,她的人生觀越來越簡單。。。
諷刺的是,伊蓮艾特金最後引用的是莎士比亞的文字,相對於 Donne,莎士比亞是簡單又通俗的,卻更正中紅心地點出了艾瑪湯普遜的心。沉迷在複雜古詩當中的艾瑪湯普遜,最後,在童書中找到了平靜。死亡,不是那麼複雜的。
癌症病人的電影很多,大部份都還是有商業化的勇敢與離別,但在《心靈病房》,你看不到這些東西,它是很不一樣的癌症電影,因為它要談的主題很明確,就是生與死。且它不去在事後哀怨生命應該如何利用,如何發光,它只是談一個人,要如何面對她注定要到來的死亡,死亡的本身並不可怕,但步向死亡的過程,看著眼前那注定漫長黑暗的孤獨旅程…又要如何堅強?
艾瑪湯普遜實在演得太棒了,艾美獎七項提名,可惜女主角沒得。她根本就已化身成了片中的那個角色,好的女演員和好的女角色,在好萊塢可是很難得的。
好深刻,會讓人哭紅眼的一部電影。推薦給能看劇情片、喜歡英文文學和生死、且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關聯的那種感動的影迷。
P.S. 片名為什麼要叫「Wit」?片中有說,「After all,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.」,看完這部電影,你自然會懂它在哲理上的聰明。
以上文章出自"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 http://blog.nownews.com/firewalker/textview.php?file=59368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印像最深刻的是
vivian 在堅強的忍受著全劑量的化療中 看到昔日的教授 也脆弱的掉下了眼淚
人在死亡面前 還能夠偽裝什麼??
一個人,能堅強多久?最後一道防線,何時會被攻破?
護理人員 真的不只是把Routine做完就好了 如果片中的護理長沒有主動提起DNR(不急救聲明) Vivian的最後一程將會走的更辛苦!!
而醫師為了研究目的 完全沒有把病人視為一個"人"來看 似乎只為是治療"病"而不是治"人"
像是問話時直接了當, 缺乏了一些該有的暖度; 診療時未思考病患的痛苦;
臨終前只顧研究不顧病患的意願......
從事醫療行業的我們更應該想想~~
自己是否平時也缺乏關懷,對工作病从變得冷漠...
自己是否有為人的自覺,
溫暖關心是否被名利和忙碌的工作所遮掩?
想想 世界會更美好吧